服务热线:

黄火青靠边站每月发60元给陈锡联写信希望安排工作不见回音

产品详情

  通知由周总理亲自发出,很简短,却很急迫。通知里要求,辽宁省委书记黄火青立马动身前往北京,不得有误。

  黄火青嗅到了风雨欲来的味道。他立马放下手中工作赶到北京,然后在周总理的庇护下平安度过了两年。

  两年之后,迟来的“铡刀”还是落下了。黄火青被喊去靠边站,每个月发60块钱,什么也不用干。

  这老人非常奇怪。他平时不出门,也不与人交谈,就沉默着在院子里侍弄花草,浇水种菜。有时候天气好了,他还会搬个凳子坐在院子门口,像一尊雕塑一样,一坐就坐一天。

  周围的邻居见他一个老人家孤苦伶仃的,曾找上门想问候一下他,结果被周围凶神恶煞的守卫给吓了回去。

  久而久之,就没有人敢多管闲事了。那个老头子,指不定是犯了什么事儿,被关在这里的咧,还是不要沾染为好。

  于是,那位老人就在“与世隔绝”的情况下,孤身一人看着草木枯荣,度过了四载春秋。没有人知道,他不是什么“犯人”,而是一身功勋,为国家做过巨大贡献的伟大革命者。

  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。虽然挂着“地主”两个字,但他的父母和好逸恶劳的地主一点儿也不像。

  黄火青的父亲黄启程精通中医药知识,经常为父老乡亲看病开药方。黄火青家中的墙上挂了上百种草药,这些都是他和父亲一起上山采的。

  黄火青的母亲叫张同勤,为人善良,乐善好施,是革命的坚定支持者。在那个危机重重的年代,有些地下党员在家中待不下去了,就来投奔张同勤,张同勤每次都亲切接待,给他们打掩护。

  在张同勤的影响下,黄火青的兄弟姐妹们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至于黄火青,他小时候调皮得很,十足十的“孩子王”,你和他说革命,他也不懂。

  不过,黄火青还是正儿八经地接受过爱国教育的。那是1909年的一天,八岁的黄火青坐在学堂里听国文老师讲课。

  老师姓李,喜欢读书看报,经常把从报刊上看到的消息跟学生们说。这一次,他说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事情。

  小孩子们不了解什么是列强,也不明白中国被瓜分意味着什么。李老师就打了一个比喻,说那些外国人要像吃西瓜一样,把中国切成一块一块的,全部吃掉。

  后来,辛亥革命爆发,封建帝制被推翻,中国却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漩涡。对此,黄火青感到很厌烦。

  一方面,他厌恶朝自己人开枪的中国人,厌恶战争。另一方面,他佩服孙中山,懊恼自己的无能,很想学点啥东西,改变这个该死的社会。

  1926年3月,在领域折腾了好几年的黄火青“转正”,成为一名员。表面上,他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,暗地里,他却是负责发展组织,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工作的党员。

  这时候的黄火青还很青涩。所以,他入党后不久,就被送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,学成之后编入中央独立师补充营。

  在补充营的日子里,每天天不亮,黄火青就要和战友们一起上早操。然后,他们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吃完早饭,再揣上两个馒头,背着枪去打野操。

  除了锻炼体魄之外,军事理论和思想政治也是必修课,黄火青就算再累,也要咬紧牙关嗷嗷学。

  这种“文武双管齐下”的生活,持续了一个月。也正是这一个月的学习与锻炼,为黄火青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础。

  三年后,黄火青回国,在红十四军一团担任团政委兼团参谋长。这段时期,是他第一次正面面对战场和死亡。

  黄火青至今还记得那一次战斗。那天,他和团长秦超带着团部去执行任务。途中,他们遭遇了一股敌军。

  秦超是黄火青的好友,他们一起入党,一起去苏联学习,一起在一团并肩作战。此刻,他们面对尸山血海,却依然肩并肩,一步不退。

  枪声停歇的那一刻,整个战场已经见不到一个站着的人。秦超壮烈牺牲,黄火青身受重伤,命悬一线,最后被路过的老百姓救了,才捡回一条命。

  类似这种生死险境,黄火青遭遇过多次。他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,还曾跟随西路军远征新疆,在抗日烽火中为救亡图存奔走。曾经讨厌打仗的他,已经成长为一个能文能武的干部,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  新中国成立之后,黄火青被调到天津主持工作。作为一个长期被帝国主义、反动派和封建势力把持的地区,天津可谓是问题重重,各种积压已久的社会隐患蠢蠢欲动,说不定何时就爆炸了。

  黄火青接到如此重任,一点也不敢马虎。他先是打入群众和工人之中,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,然后团结知识分子,把原本一盘散沙的社会各阶级,“捆”到了一起。

  人心齐,好办事。接下来,黄火青根据天津的真实的情况,着手推动经济改革。一方面,他全力发展商品经济,将企业改造、扩建、整合、重组,另一方面,他严厉打击非法经营、投机倒把、哄抬物价的行为,重塑经济秩序。

  一连串的措施下,天津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。这段宝贵的工作经历,也为黄火青后来主政辽宁打下了基础。

  辽宁和天津的情况完全不一样。对此,黄火青经过一番实地调研,决定先发展辽宁的优势产业,再以点带面,推动发展的车轮。

  事实证明,黄火青的举措是正确的。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,辽宁的发展都是稳中向好。然而,就在黄火青的事业渐入佳境时,意外发生了……

  1967年,周总理为保护黄火青不受到动乱的伤害,将他送到北京的中组部招待所,严密保护起来。

  这段时期对于黄火青来说,是难得的悠闲时光。他是个耐得住寂寞的,说不出去就不出去,每天就读会儿书,看会儿报纸。兴致上来了,就练练字,写几篇散文。

  有时候,感到无聊了,就在屋子里走动一下。或者,拿着扫帚扫地,拿着抹布擦桌子擦窗户,活动活动筋骨,就当是健身了。

  这种平静无波的日子,持续了两年。1969年,黄火青又回到辽宁。不同的是,上一次他是去上任的,而这一次,说好听点是“靠边站”,说不好听点,就是幽禁。

  这个寺庙很清静,还附带一个大院子,黄火青很满意。每天早上,他会在院子里运动一两个小时,吃过饭后就读书写作。其余时间,他什么都不干,就在门口枯坐大半天。

  昔日纵横沙场,叱咤政坛的大佬,竟也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孤独寂寥的生活。这其中转变,固然和黄火青宠辱不惊的心性有关,但更多的,却是对现实的无奈。

  在黄火青心里,他能不能继续当官不重要,一个月领着六十块钱,无人问津也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有些问题必须搞清楚。他行得正坐得端,没有一直背着黑锅的道理。

  纠结良久后,黄火青给司令员陈锡联写了一封信。信中,他表达了将所有问题都搞清楚的想法。并说,等他们都得到澄清了,希望陈锡联给他安排一下工作。

  到时候,还能不能做省委书记,他不强求。具体做什么工作,也全凭陈司令安排。哪怕当一个普通的职员,也没有关系。

  黄火青还在信中写,希望有机会能和陈司令当面谈一谈。陈司令如果太忙,派个代表和他谈也可以。

  沉寂了四年之后,他越发想念在一线奋斗的那些日子。经历了这么多,他明白自己很难再回到国家建设的第一战场。所以,他想要的,其实是一个确切的答案,一个苦等已久的真相。

  然而,黄火青做梦都想要的答案始终没传过来。那封信像是泥牛入海一般,再无回音。陈司令收到那封信了吗?他是什么想法?黄火青再也没机会知道了。

  眼巴巴地等了几个月,黄火青放弃了。他被残酷的现实打击到了,闷闷不乐了好几天。消极的情绪之下,他开始思念家人。于是,黄火青写给儿子的信,被送出了院子。

  为什么是送出院子,而不是寄出去呢?因为它半路就被拦截了,根本就没有寄出去的机会。不仅仅是这封信,写给陈锡联的那封信,也没送到陈锡联手上,自然也就没有一点回应。

  黄火青是很久之后才知道信的真相。他没有歇斯底里,也没有大吵大闹,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。

  大概是失去了所有希望,黄火青的内心空落落的,就连读书和写作都不能填满他的空虚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迷上了种地。

  黄火青早年跟着南征北战,身子骨很强硬,种地不在话下。他扛着锄头,在院子里开垦了一片田地,种起了瓜果蔬菜。

  从种子到幼苗,再到缀在绿叶中的小花,挂满枝头的硕果,这些都让黄火青成感到幸福和满足。

  大自然总是擅长给人疗伤。在和植物对话的那些日子里,黄火青获得了久违的,内心的宁静。他不再执着于一个真相,而是专注当下,活好每一天。

  1973年,黄火青离开朝阳寺,前往盘锦的某处农场。好家伙,这下真的是“专业对口”了。

  到了农场的黄火青彻底释放爱种田的天性,从早干到晚。在农场里,他不仅种了白菜、萝卜、茼蒿等蔬菜,还种了玉米,日子过得不亦乐乎。

  时隔八年,再次踏足这里,黄火青心态很稳。他依然重复着之前的生活模式,看书写作读报,健身。哦对了,还要再加一项:去田间地里劳作。

  过了一段时间,黄火青写信给周总理,表达了要工作的愿望。虽然躺平很舒服,但他可是一个党员,一名老红军战士,一直躺平怎么行?

  这一次,信件没有被拦截。没过多久,的回信就来了。她说中央会考虑黄火青的诉求,让黄火青再等等。

  1978年,黄火青重回一线,被分配到了一个全新的岗位: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,可谓复出即巅峰。

  当然了,这个职位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略有不同。它主要负责整顿期间乱成一团的检察工作,同时做好组织建设、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,发展社会民主,健全社会法制。

  总而言之,检察长的工作又多又杂,任务非常艰巨,工作量也不可谓不大。为了尽快拨乱反正,黄火青每天都埋在一米多高的文件堆里,熬夜处理事务,呕心沥血,鞠躬尽瘁。

  没日没夜地工作了四年之后,黄火青才将各项工作都扳回正轨。同时,他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、检察制度和法制建设,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,承上启下,继往开来。而此时,他已经81岁了。

  1983年,步入耄耋之年的黄火青退居二线。年老的他变得念旧,经常回忆起年轻时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岁月。

  前文提到的秦超大家还记得吗?黄火青83岁时,秦超的家乡——南通市海门县重修烈士陵墓,黄火青得知战友的安息之地要“装修”,特意赶到海门,亲笔写下了“秦超烈士墓”五个大字。

  黄火青回家乡时,也总是很喜欢和小朋友们讲长征路上的故事。告诫他们不要忘了先烈的牺牲,如今的幸福生活,都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。

  说到这儿,就必须得说黄火青身上一个很有趣的特质。他对外从不自称他是什么省委书记、检察长。向别人介绍自己时,他的名字前面只有两个前缀:红军老战士和员。

  在黄火青眼里,官职都是虚的,无需过多计较。他的精神,他的内核,都源于红军和,这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信仰。

  1999年,99岁的黄火青驾鹤西去。按照他的遗愿,家人把他的骨灰从八宝山里迁出,葬在石鼓山山脚下的一处石头缝里。

  黄火青曾说:“如果人死后都要选个好位置,都要堆个大大的坟墓,要不了多长时间,我们的后人就没有土地可耕了,死去的人怎能跟活人争地呢?”

  他下葬的那一天,阴沉的天空飘起了小雨,风把雨丝吹得歪歪扭扭,奏起一曲挽歌。山脚下的石头缝里,骨灰盒安安静静地待着,任由一抔抔黄土洒下。

  没有坟,没有碑,不占用耕地,也不争夺草木生长的空间。黄火青去世之后,都还在用他独有的温柔反哺这块养育他的土地。

  后来,枣阳党史办和民政局在当地老百姓的强烈要求下,给黄火青立了一座碑。这座碑很矮,只有73公分,不及当地正常墓碑的一半。

  墓碑正面写着“黄火青之墓”,墓碑背面则是黄火青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名词:“红军老战士”。

  此后很多年,因为黄火青的存在,石鼓山游人不绝,成为当地著名的红色景点。每年的清明节,群众都会自发去祭拜黄火青。

  有的人死了,却还活着。黄火青即便埋骨黄泉,但对于枣阳人来说,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,他依然鲜活地存在着。他就像高悬在夜空中的星辰,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。

  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  美国宣布将吊销南苏丹护照持有人的所有签证,杜克大学新星马鲁阿奇或无法参加选秀

  地铁野马摄影广告被指“严重视觉污染”,摄影师回应:看来说这话的人没去过草原

  美股巨震,特朗普竟炫耀朋友一天赚25亿美元!购物小票已出现“关税附加费”,美网友大对账:“真的开始了!特朗普征税,我买单”

  北大才女蒙曼50岁未婚,朱迅问:最想嫁给谁?她说出一个名字,让全场哄堂大笑

  华子狂砍44+5森林狼一节击溃灰熊,兰德尔31+10+5莫兰特36+6

  刺激夜!切尔西3-0,曼联2-2,热刺1-1,贝蒂斯2-0,紫百合2-1

  用黄瓜教宝宝怎样开关抽屉,宝宝共情黄瓜受伤难受得哭了,网友:他不会说但他什么都懂

  #孕期 一定要多喝水,但是吸管杯别选错了。#孕妇 #怀孕 #孕妈 #待产包